当前位置:书本网>其他小说>文明破晓> 第857章 援助苏联(十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7章 援助苏联(十四)(2 / 2)

虽然当下苏联红军依旧被德国压着打,但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已经开始根据情况制定了1次全面大反攻。这次计划中的大反攻,是以彼得堡与莫斯科为中心展开,做好了反攻距离超过300公里的大反攻。

如果德军现在开始构筑阵地,在苏联红军大反攻开始后,德军可以撤入预先准备好的防线,从而对苏联红军发动猛烈的反击。既然确定德军没有开始修筑防御体系,再等半个月,德军就再没有修建防线的任何可能。

确定了这些之后的朱可夫下令,苏联红军开始全面调动,为接下来的上冻期战斗做准备。如果德军没有破坏中亚线,大量中亚地区的装备能够通过铁路运抵莫斯科。隆美尔破坏了中亚线后,苏联红军只能绕1条远路。

原本莫斯科并不直接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连接,但是这些年中苏贸易发展迅猛,莫斯科不得不开始勘测地质条件,准备修建1条从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铁路。到战争爆发前,这条支线已经完成了勘测与设计,并且完成了前期工程,这部分实际建设占整体铁路建设38%的比例。

战争爆发后,苏联准备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新复线,顺道也将这条支线给修了起来。由于中苏的安全互信,苏联在远东只留下了1个师的部队。不仅军事上的大调动,斯大林下令将西伯利亚监狱中年龄不大,身体还行的犯人都拉来修铁路。硬是在10月27日将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修通。所以新的装备能够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上,又沿着直线向南抵达莫斯科。

第1批抵达的装备都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尤其是t34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此次升级的很大1部分技术都是苏联原本就具备了1部分,由中国技术人员帮助苏联技术人员将原本还不成熟的技术完成后投入了使用。

便是如此,抽空参观了装备的斯大林依旧感到了些讶异。这些坦克首次应用了旋风式发动机空气滤清器,这种空气滤清器是从中国引进的,与中国的59式坦克使用的空气滤清器是相同的型号。

这种设备安装在坦克内部,斯大林看不到,也就没在意。令斯大林在意的是t34坦克的炮塔外形发生了不小变化。除了坦克炮塔外形之外,圆筒形附加油箱相当抢眼,是这1型号的t-34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箱型附加油箱容积为40升,通常加装2个,可多携带80升燃料。圆筒形附加油箱容量50升,通常加装3个,理论上可多携带150升燃料。不过实际使用中,其中1个圆筒形附加油箱通常被用来携带额外的润滑油,所以圆筒形油箱1般只是将车辆载油量增加了100升。

至于新型6边形炮塔,就更有来头。斯大林耐着性子听着介绍。苏联的生产研发模式往往是分组进行,每1组都不知道其他研发组的存在。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从军事技术安全角度来看,就完全没问题。

战争时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1组研发团队都互相合作,1旦有核心团队遭到巨大人员损失,研发立刻就会被迫停顿,至少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各个团队独立研发,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如果1共有6个团队分别独立研发,即便其中5个团队出了问题,只要有1个团队能够完成全部研发,就不会耽误整体装备研发进度。

当然,苏联人设想的都是极端情况。实际上苏联各个研发团队都存活的很好,就以苏联t34坦克的新型6边形炮塔为例,多个研发企业与团队按照苏联的制度搞了起来。由纳布托夫斯基设计的6边形炮塔,按制造厂家的工艺和技术的差别,主要分成3种类型:1种是冲压式,2种是铸造式。细部区别包括所谓“硬边型”和“软边型”,以及至少其他5种工艺上的区别。

有的厂家生产的“硬边”6边形炮塔由多达10个部件构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个部件。其他厂家生产的“软边”炮塔只有2个部件——即炮塔本体和炮塔座圈。在上述两种情况中,炮塔顶装甲板都是焊接在炮塔侧壁顶部的独立构件。

部件最多的6边形炮塔可能最初出现在183厂。由于缺乏设备,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生产6边形炮塔的工作从1开始就碰到了问题,p.p.马利亚罗夫(p.p.alyarov)被迫设计出1套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把炮塔分成几个部件分别制造再组合成型。“硬边式”炮塔具体分为2种,其本体均由3个部件构成。其中1种包括炮塔上部、炮塔下部和尾舱底板3个部件;另1种则包括了炮塔前部、炮塔后部和尾舱底板。随着工艺难题得到突破,采用分件组合结构的“硬边式”炮塔最终被整体铸造炮塔完全取代。

斯大林觉得向他做汇报的这人有些居心不良,貌似有攻击苏联研发制度的嫌疑。不过此时斯大林也知道苏联没办法承担起这么巨大的研发团队的支出,所以就装作没注意到这些看法。

此时,已经介绍到最后1款6边形炮塔。这款炮塔是由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研发,由于铸造结构6边形炮塔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太多,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索性抛弃了搞工艺堆砌的路线,选择了最难也是最简单的路线。也就是1力降十会的路线。

这种6边形炮塔采取冲压结构生产出6边形炮塔的基础形状,在基础形状搭配的其他部分继续采取铸造模式,与冲压结构部分同步生产。这种炮塔的上半部分以45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原本计划用瓦柳谢夫(varyhev)和阿尔谢尼耶夫(arsenyev)设计的5000吨水压机整体压制成型,然后与铸造的炮塔基座部分拼焊成炮塔本体构件。

这本就是非常出色的技术,然而此时的苏联得到了中国方面的技术援助。中国工程师们帮助苏联方面将水压机改成了油压机,由于苏联两位优秀工程师在生产5000吨水压机的时候也有不少其他备件,中国工程师们充分利用了这些备件,又与苏联工程师们1起生产出了5000吨油压机的主要部分,硬是多攒出了两台5000吨油压机。

斯大林听了介绍之后,心情有点复杂。中国方面十分克制的行动的确让斯大林比较安心,不过苏联工程师与中国工程师之间的技术差距,让斯大林感觉非常不安。

不过这些事情倒也不怎么重要,毕竟苏联新技术开发成功,并且能够以之前至少3倍的速度生产坦克炮塔。

参观完了这些t34坦克后,斯大林回到克里姆林宫,立刻向基洛夫询问,苏联与中国的油料供应。基洛夫很快就给了斯大林这方面的报告。

中国本土原油产量大概是6千万吨。之所以何锐政府在战前拼命完成这样的产量,是因为何锐政府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6千万吨原油可以满足中国在战争期间的基本需求的结论。所以何锐政府制定了1941年国产原油6000万吨的计划,并且顺利完成。

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现阶段需要靠自产以及进口总计1.5亿吨原油,才能彻底满足中国现阶段的需求。斯大林看到这里,心中很是不高兴。1般来说,这样重要的数据在公布前总得有各种调整。

何锐政府偏偏不这么做,从1924年开始,中国政府所公布的数据都相当精准,至少相当的诚实。看着中国的数据,斯大林很是羡慕。1942年,苏联的石油产量高达3500万吨。但这是建立在苏联有巴库油田的基础之上。中国虽然也有大型油田,但是储量与产量明显没有苏联多。

斯大林觉得,如果中国有类似巴库油田这样的大型油田,产量只怕会超过2亿吨,达到了美国的石油生产水平。

而接下来的数据让斯大林心情变得很糟糕。中国在1942年,已经从东南亚地区的数个油田获得了2100万吨的石油供应。又从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朗获取了2900万吨石油的供应。

这5000万吨的石油虽然没能让中国需求得到完全满足,但是解决了大问题。更令斯大林不快的是,中国的航运能力已经有了运输5000万吨石油的能力,这件事本身就太过于不现实。

如果让中国这么干下去,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进口石油,满足1个7亿人口大国的石油需求。这种事情听着就感觉不对头,非常不对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书本网